內政部長李鴻源日前應邀到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演講,以「氣候變遷與國土規畫」為題與全校師生共同探討臺灣所面臨的一些問題,他以工程師的角度不諱言的表示,技術能夠解決的,都是小問題,其他的都是政治的問題。路,開到那裡,山,就崩塌到那裡,李鴻源以過去這幾年臺灣面臨的災害為例直言,這些問題都是自己製造出來的,臺灣可以花2千億元做工程,卻不願意花2千萬元建立基本資料,只因為這些短期內是看不到成績。他現在正積極的在建構災害風險地圖,希望透過完整的國土規劃,因應氣候變遷所帶來的問題。
李部長說,臺灣是高碳足跡的地方,目前每年人均CO2排放量是11.7噸,如果臺灣不減碳,到2025年時全球標準是9.7噸,到2025年時,將被課3540億的碳稅,將嚴重衝擊臺灣的競爭力。因此節能減碳已經是一個刻不容緩的課題,應該由產官學界一起攜手努力,除了學校教育要改變,政府的政策與法令也要跟上腳步,產業也要配合轉型。
部長以瑞典的國家能源政策為例,指出瑞典在發展綠色能源科技,朝向2020年全國將不用一滴油的目標,因為全球再37年就沒有汽油可使用,再67年瓦斯就會用罄,300年後煤炭也沒有了。面對節能減碳的趨勢,臺灣將何去何從?預估2020年全球綠能產業將達40兆台幣,臺灣的商機在哪裡?這都是我們必須正視的問題。
面對全球環境變遷、溫室氣體排放、能源短缺的問題,李鴻源指出,目前面臨的這些問題看似危機,其實也是轉機,產業可以趁這個機會進行「綠色」升級,政府也應該協助產業找到新的方向。擺脫過去「從搖籃到墳墓」的生產模式,而要轉變為「從搖籃到搖籃(Cradle to Cradle,C2C )」的綠色產業。
氣候變遷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再等一個簡單的答案,一個永續發展的氣候變遷策略,不僅需要好的科學研究與良好的溝通,還需要值得信任的科學、明確的政策、有創意的商機以及公眾參與,期望我們可以以荷蘭為師,大家靜下心來共同研商國家未來的政策與方向。
面對未來的挑戰,部長期勉學生要學會正向思考,跳脫原有的框架,以及不斷的對話,現階段要加倍的用功,跨領域的學習,多關心兩岸以及國際的情勢,為未來做好充分的準備。
(資料來源:秘書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