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14日 星期三

海大經典夜

本校經過多年努力,目前已發展成為深具海洋特色的綜合型大學,今年更榮獲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特刊評選為世界大學前400大,此一殊榮足見臺灣的海洋教育在國際舞臺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為慶祝此一喜訊,本校特舉辦海大經典夜活動,邀請臺北市高中校長、家長會長協會及企業界人士蒞校與本校師生共襄盛舉。本活動結合海洋知性之旅、藝術音樂欣賞、科技經典講座,打造一場富含教育意義及藝術氣息的海洋體驗年度盛會。
    
活動內容包括音樂藝術饗宴、科技經典講座,邀請臺北藝術大學卓甫見教授、麥韻篁教授與華碩電腦曾鏘聲副董事長分別表演鋼琴演奏、小提琴演奏與演講。
   
臺灣四面環海,海洋生態與環境的認識、海洋資源與科技的應用是目前海洋知識教育極為重要的課題。本校秉持推動海洋教育的使命,積極落實海洋相關人文與科技的教學與研究。日前,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特刊(Times Higher Education)公布20112012年世界大學排行榜調查報告,臺灣共有8所大學入榜,本校首度進入400大之內,排名在351400名之間。李校長國添表示,目前對於大學排名的方式越來越多,各項評分指標也不盡相同,這次能夠進入世界大學前400大,是對於全體教職員生長期努力的一種肯定與鼓勵,海大仍將秉持著一貫認真辦學的態度,朝自訂的目標持續努力。未來海大將加強國際研究,延攬優秀的國際學者,強化與頂尖學術單位及學者專家合作,發表更多高品質的論文報告,同時招募更多國際學生,培育優秀學生,提高國際學術的能見度與影響力。
 
泰晤士報高等教育特刊2004年起,每年公布世界大學排名,早年與QS合作進行世界大學排行榜調查,去年起負責調查的TSL公司與國際大型資料庫公司湯森路透(Thomson Reuters)合作,改變計分的方式,採計5大類別13項指標,包括教學-學習環境(30%)、研究-發表數量、引用情形和學術聲望(30%)、文獻-學術影響力(30%)、產學收入-創新(2.5%)、國際化-國際師生人數、發表的論文數量、研究資金(7.5%)等,計分方式相當複雜。
 
近年來本校在教學、研究及服務等各方面表現獲得肯定,自94年教育部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開辦以來,連續七年獲選補助;五年五百億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計畫也是重點補助學校之一;另外,在產學服務方面也連續三年獲得教育部大專校院發展區域產學連結績效計畫獎助。
(資料來源:教務處教學中心)

2011年12月13日 星期二

FLUCOME 2011國際學術研討會首度在臺舉行





   由於流體科學與工程相關領域對於現代工業發展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為了促進國際學術交流,1985年在日本東京召開第一次國際流體控制、測量及可視化研討會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luid Control, Measurement and Visualization, FLUCOME),隨後陸續在歐洲、北美及亞洲等地舉行。今年首度移師臺灣,本校1259日舉辦第11FLUCOME國際學術研討會,邀請來自美、日等16個國家近兩百位學者專家與會,發表150篇論文,期望藉由舉辦國際大型研討會提升臺灣在相關領域國際能見度,並加強國際合作及學術交流。

工學院陳建宏院長說際流體控制、測量及可視化研討會,不僅可以為全世界流體科技的專家學者創造一個論壇,同時也提供相關領域專家、學者、研究人員及工程師等一個訊息與技術的交流平臺,從微觀尺度的生物流體力學工程、小規模的機器流體,到大規模的土木與環境流體、地球物理、氣象和全球規模的流體等等,或是從大的尺度到奈微米尺度的最新流量控制,涵蓋範圍相當廣泛。

本屆研討會針對工程、物理、生物科學、生物技術、海洋學和氣象學等相關議題,分為流體控制(Fluid Control)、流體量測(Fluid Measure-ment)以及流體可視化 (Fluid Visualization)等三個主題進行研討,探討空氣動力學、噴氣流、微機電系統控制、在微設備的流量、液壓結構、沿海和近海結構、優化流量控制、環境的污染控制、風工程、燃燒、多相流、PIV和成像、湍流、環境流、熱和傳質、可壓縮流、遙感、聲學和電磁流量、可再生能源和測試、兩相流、二氧化碳波浪和風暴潮、環境的流體流動、生物流、流刻畫、地球物理流、氣象流、河口和沿海水域、科學藝術的可視化、流體:結構的相互作用、顆粒流等相關問題。其中有三場大會演講,講員分別是香港理工大學 Wei Shyy 教授、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seph Katz 教授、以及日本東京理工學院Toshiharu Kagawa 教授,將分別從計算、實驗、應用等觀點發表精彩演說。大會也安排六場邀請演講,分別邀請英國、中國、臺灣、日本、俄羅斯與阿拉伯聯合大公園的教授擔綱學術演講。研討會前三天在海洋大學舉行,8日前往位於高雄的臺灣造船公司進行參訪交流,9日在墾丁國家公園完成最後一天的議程。此外,本屆研討會為表彰美國陳景仁教授榮退,安排了三個紀念榮退場次,陳教授出身臺灣,不僅是本研討會的創始人之一,同時也是世界知名的流體力學專家。
 
這一場國際學術交流,不僅達到善盡國際學術社團的交流責任,加強我國在流體科技特色需求之研發,並與世界接軌,同時也讓我國學者專家與新一代青年學生有機會更多認識來自世界各地的流體科技學者與專家,建立友誼,共同創造教育空間,讓更多工程類組與科學相關系所的學生加深了解流體科技的內涵與發展前景,以及流體科技與產業之間的重要關係。
 
(資料來源:工學院)

2011年12月12日 星期一

泰國水患重創姊妹校亞洲理工大學 海大急伸援手


持續為患數月的泰國洪災,造成嚴重災情,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姊妹校泰國亞洲理工大學(AIT)校區慘遭洪水淹沒,日前該校校長Said Irandoust來信表達急需國際友校的協助,海大隨即發起協助計畫,希望幫助該校學生完成學業。

 海洋大學表示,1130接獲泰國姊妹校亞洲理工大學(As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校長來信,表示該校受到水災重創,平均淹水高達2公尺,全校師生已經全數撤離,重建至少需要一至二個學期,希望國際友校伸出援手,期待海大教授們可以協助他們的研究生,提供該校研究生來臺研究,並與對方教授共同指導研究生,讓他們能夠繼續完成學業。

 海大國際事務處表示,亞洲理工大學目前提出有意願來臺完成學業的碩、博士班學生共有118人,分別來自不同領域,目前海大已經這些有需要幫助的學生名單向全校各系所老師徵詢,希望除了可以協助指導學生之外,也可以資助該校學生的來回機票、住宿或其他生活的協助等。

 亞洲理工大學是一所國際知名的學府,成立於1967年,位於曼谷北部,原來是東南亞公約組織下的學術機構,主要在培養亞洲經濟發展所需科技及管理人材,甚受國際重視,設有高等科技學院、土木工程學院、環境資源及發展學院及管理學院。2008年與海洋大學締結姊妹校,兩校除了積極進行各項學術交流,並推動交換學生、雙聯學制學位及實質學術合作外,更進一步共推五年一貫學、碩士聯合學程,申請修讀的學生,可以取得海洋大學及亞洲理工學院碩士學位。

(文/陳銘仁)

2011年10月24日 星期一

世界大學排名 本校進入前400大


 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特刊(Times Higher Education6日公布20112012年世界大學排行榜調查報告,臺灣共有8所大學入榜,以國立臺灣大學最佳排名154名,本校首度進入400大之內,排名在351400名之間。
 
  李校長國添表示,目前對於大學排名的方式越來越多,各項評分指標也不盡相同,這次能夠進入世界大學前400大,是對於全體教職員生長期努力的一種肯定與鼓勵,海大仍將秉持著一貫認真辦學的態度,朝自訂的目標持續努力。未來海大將加強國際研究,延攬優秀的國際學者,強化與頂尖學術單位及學者專家合作,發表更多高品質的論文報告,同時招募更多國際學生,培育優秀學生,提高國際學術的能見度與影響力。
 
  泰晤士報高等教育特刊2004年起,每年公布世界大學排名,早年與QS合作進行世界大學排行榜調查,去年起負責調查的TSL公司與國際大型資料庫公司湯森路透(Thomson Reuters)合作,改變計分的方式,採計5大類別13項指標,包括教學-學習環境(30%)、研究-發表數量、引用情形和學術聲望(30%)、文獻-學術影響力(30%)、產學收入-創新(2.5%)、國際化-國際師生人數、發表的論文數量、研究資金(7.5%)等,計分方式相當複雜。
 
  近年來本校在教學、研究及服務等各方面表現獲得肯定,自94年教育部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開辦以來,連續七年獲選補助;五年五百億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計畫也是重點補助學校之一;另外,在產學服務方面也連續三年獲得教育部大專校院發展區域產學連結績效計畫獎助。
 
  泰晤士報高等教育特刊僅公布200名以內大學的排名,對200名以外的大學僅以區間方式呈現,今年除了臺灣大學154名外,清華大學排在201225名之間,交通大學在226250名之間,中山大學在251275名之間;臺灣科技大學落在301350名之間,中央大學、海洋大學及元智大學則排在351400名之間。

(文/陳銘仁)

第二屆海峽兩岸海洋海事大學藍海策略校長論壇暨海洋科學與海洋人文研討會


  本校李國添校長率領陳明德、劉光明、呂學榮、林彬、羅綸新、安嘉芳、柯永澤、桑國忠、趙時梁、黃幼宜、詹滿色、張淑淨、龔國慶、李明安、莊慶達、卞鳳奎、陳天任等17位老師及秘書組林向葵組長等於10092027日前往青島市,出席由中國海洋大學舉辦之「第二屆海峽兩岸海洋海事大學藍海策略校長論壇暨海洋科學與海洋人文研討會」。
 
本校於去(2010)89舉辦「首()屆兩岸海洋暨海事大學藍海策略校長論壇」,當時邀請國內4校及大陸8校大學校長參加,會議中針對「由全球觀點看兩岸海洋海事教育之展望與策略」議題達成五點共識,並決議由中國海洋大學接辦第二屆。
 
本屆海峽兩岸海洋海事大學校長論壇,共有國內本校、國立臺灣大學、國立中山大學、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國立澎湖科技大學、台北海洋技術學院等6所大學校院及大陸中國海洋大學、上海海洋大學、上海海事大學、大連海洋大學、大連海事大學、廣東海洋大學、浙江海洋學院、河海大學、集美大學等9所大學校院校長(或副校長)參加,除了由各校校長(或副校長)作「海峽兩岸海洋海事教育面臨的挑戰與戰略選擇」主題報告,相互交流兩岸海洋教育之現況與發展外,並舉行「藍海經濟與涉海高等教育發展」校長圓桌對話,獲致以下結論:
1.  將來海峽兩岸藍海策略校長論壇活動由「兩岸海洋海事大學交流」擴展為「兩岸涉海大學交流」,舉凡設有海洋或海事相關院系所之兩岸大學均得參加,並朝多層次、深層次與多領域方面加強合作。
2.  海洋發展在科技,核心在人才,落實在人文,未來可推動兩岸共同出刊學術期刊或電子網路,同時促進人文方面之交流合作。
3.  兩岸學生交流日益頻繁,除交換學生外,每年舉辦High Young聯誼活動也深獲學生喜愛,未來活動內涵可多強化學術方面交流,激發學生學習與研究的興趣。
4.  大陸近來在海洋海事的科研與教育進步顯著,除經費充裕外,學校具有明確定位及強化特色重點的做法,值得參考。而臺灣海洋科技研發經費較其他領域確實相對弱勢,海洋界應提出具體數據與指標,突顯宣導海洋的重要性與必要性,提高社會對海洋的重視,解決海洋科技的困境。
5.  未來兩岸涉海大學校長論壇每年舉辦一次為原則,以大陸主辦兩次、臺灣接辦一次方式辦理,明(2012)年由上海海洋大學主辦,2013年暫定由臺灣中山大學接辦。校長論壇可朝人才培育戰略、辦學層級方面之議題探討交流,形成共識。

 次日大會舉辦「海洋科學與人文研討會」,分為「西太平洋與亞洲邊緣海海洋環境與氣候過去、現在與未來」、「海洋生態與海洋生物」、「海事科學與工程創新」及「海洋事務管理與海洋人文社會科學」四組議題進行,由兩岸學者專家作專題發表及交流,各場次討論熱烈,欲罷不能,獲益良多。

  本校團隊同時拜訪位於青島市的中國科學院海洋科學研究所及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研討如何促進未來合作交流相關事宜,並就近參訪齊魯文化之博大精深。

  數日來參訪與會議中,臺灣師長們對於大陸學生勤學用功的態度與精神印象最為深刻,雖為平常上課日(非考試期間),但於中國海洋大學寬敞的圖書館內,每間書庫與閱覽室均座無虛席。據該校老師稱,學生們需一早7點排隊入館才有座位,可見大陸學子不僅勤奮好學,也善於運用資源,積極充實自我實力。筆者沿途瀏覽學生們研讀的多是中、外文的專業書籍,其用心鑽研、認真向學的精神,值得感佩與深思。

(資料來源:秘書室)

2011年10月15日 星期六

國科會大專生參與專題研究計畫:研究創作獎 曾鈺婷同學


這是一個國科會的獎項,我研究的題目是「臺灣東北沿岸過程海域腹毛綱纖毛蟲分類之研究」,很感謝環漁系和研究室的學長姐和同學給我參加這個比賽的機會,因為我剛進研究時什麼都不懂,課又很滿,但學長們利用課餘時間教我實驗和一些專業的知識,也讓我更了解整個海洋裡不單只有大魚吃小魚的傳統食物鏈,居然還有一個微生物的食物鏈,微生物食物鏈就是細菌被鞭毛蟲吃,鞭毛虫再被纖毛虫吃,我研究的就是纖毛虫,他會再被小魚吃,所以在海洋中她扮演兩個食物鍊的中間傳遞者,再海洋生態系中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

過程中我學習去海邊採水、用米粒培養蟲體、使用顯微鏡觀察、染蟲體內部特徵以及用針筆繪畫出蟲體構造,其中染色和繪圖是我覺得較難的,染色時要先漂白,過多蟲體就會爆開;太少的化之後染色又染不上去,之後的染色中,太多會使蟲體內部構造一團黑看不清楚;太少便無法顯示特徵。而畫圖是用針筆劃蟲構造,只要手一抖或一分心,筆跡不順就要再重新再畫一次,所以那時下課吃飽飯一回家就是畫圖,一直畫圖練順。而做研究跟畫圖一樣非常需要有耐心及恆心,即使失敗了,我會去聊聊天、玩玩寵物放鬆依下自己,讓自己恢復快樂的心情再做一次。之後謝成論文時也感謝學長一直幫我修正教改!

今年暑假得知研究有入圍審查會,要10分鐘報告自己的研究內容,比賽當天是去國科會的科技大樓,我很緊張,尤其和我一起入圍的4位同學都是一些很厲害的學校,所以我就告訴自己勝負已不重要,重點是學經驗並且把我所學分享給大家。最後很意外能得到這份獎項,我要感謝海洋大學和蔣國平老師研究室的各位學長姐和同學以及一些陪伴在我身邊的人,謝謝!

榮獲第27屆機械碩士論文獎第一名、第7屆上銀科技機械碩士論文獎與第34屆力學會議佳作獎 李家瑋同學


上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係由卓永財先生在民國78年所創辦,目前員工人數高達3000多人,公司據點更是遍及全球各地。為激發與鼓勵青年學子投入機械工程領域之研發及創意應用,上銀科技自2004年起委託中國機械工程學會辦理「上銀科技機械碩士論文獎」,為產業界培養優秀之機械工程人才,增進產業界與學術界的互動,進而促進機械工業技術的升級與創新。此獎在台灣更享有機械產學的諾貝爾獎之美名,其獲獎的學生與指導教授不僅有獎金的頒發,還可獲邀前往日本參觀國際工具機展 (JIMTOF),可以看到日本產業界與學界最佳互動的展演。

    這次參賽的論文篇數是歷屆之最,總共有117篇論文參賽,經初審、複審與決審,三個階段的評比,在最後的決審還要接受機械界的12位資深教授面試詢問。這中間過程可說是非常的嚴謹,且一點都不馬虎,但也因為如此讓我更加珍惜這個獎項。

    在大二的時候,受到微積分課程李孟書老師的賞識,獲邀擔任教育部資助海大教學卓越計畫的微積分積極性補強教學助教,在課餘時間輔導學弟妹課業,藉此經驗學習表達與組織的能力和上台面對聽眾的勇氣。由於這次寶貴的經驗,深刻地體會到,真的是「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的道理。課業上對於同儕的提問,我也盡我所能的切磋學習。也因為這樣,我對於課業上的知識在教學相長後印象更深,同時也訓練了我表達的能力,真的是獲益匪淺。自大二升大三的暑假開始,因工數老師-呂學育老師的推薦,參與教育部資助海大教學卓越計畫的暑期研究案,而受教於陳正宗老師的NTOU/MSV門下,並開啟了我的研究之路,正所謂「師父引進門,修行在個人」,陳正宗老師是我在研究之路的一盞明燈,指引我走在正確的研究道路之上。不僅是學術的表現,老師認真的態度,做事的嚴謹,待人處事的方式,都是值得我好好學習的榜樣。而暑期研究案的成果,老師也鼓勵我投稿至SCI國際期刊,從了解問題、理論觀念的建立、撰寫初稿、答辯審查意見到接受發表,這中間過程雖然辛苦,卻也甘之如飴,不但學習到了許多東西,也因為審查者對我的寫作肯定,不僅讓我增強了自信心,也覺得一切辛苦的努力沒有白費。從進入NTOU/MSV學習到至今,總共有17篇論文被國際SCI期刊接受發表(15種不同期刊),有這樣的成績,也是對我這幾年日以繼夜努力的一些肯定。

    這次以我的碩士論文去參加第七屆上銀機械碩士論文獎,並且能獲得獎佳作,對我來說真的是一大肯定,也是對我們NTOU/MSV全體的肯定,同時也為河工系與海大首次獲獎感到欣慰,雖然我是海大空前獲獎的同學,但絕對不是絕後的一個,希望往後陸續還有學弟妹,能夠獲得這個獎項,大家一起加油。

    會有今天的成績,當然了自己兢兢業業的辛勤努力之外,家人的支持,河工系上老師們的關懷與鼓勵及同學間相互砥礪,更是讓我勇往直前、堅持不懈的最大動力,也感謝海大提供我一個學習的環境與研究的資源。

優秀學生表揚大會


慶祝58週年校慶,本校為了表彰優秀學生的傑出表現,學生事務處於校慶當天假第二演講廳舉辦優秀學生表揚大會」,頒奬給今年的優秀學生,期望透過表揚活動肯定學生積極進取之精神、樹立學生楷模並培養見賢思齊的校園優良傳統。李校長國添非常高興本校有這麼多的優秀人才,他除了恭賀獲獎同學外,並且期許同學能以「冒險犯難而不怨天尤人」、「求新求變不畫地自限」的海洋精神,在急速變遷的世代中發展,脫穎而出。李校長也說教育的最高目標是期許各位同學能適應社會環境,品德優良,要培養一個優秀人才,絕不是單一因素就可成就,需有良好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及學生本身努力。

本次表揚大會係由各學院師長推薦99學年度在體育及各專業的領域中,參加全國性甚至國際性競賽或研究並獲得佳績的同學。獲獎同學一一接受校長頒獎表揚的同時,校長還邀請優秀學生的指導教授及親友一同上台合影留念。為了讓與會師長及親友瞭解同學於獲獎時的心路歷程,在大會進行前,邀請5位獲表揚同學預備510分鐘的獲獎心得及感言。此外,為了讓同學的親友能藉此機會更深入認識海大,生活輔導組特別安排一系列的導覽活動。於當天上午,引導親友參觀藝文中心「紙」愛客家:客家百工紙雕展、圖書館導覽室及校史室、水生動物中心及操船模擬實驗室,讓大家大開眼界。

  
今年的優秀學生包括:同時榮獲第27屆機械碩士論文獎第一名、第7屆上銀科技機械碩士論文獎與第34屆力學會議佳作獎的李家瑋同學,100年度體育績優獎學金的王豫潔、林濬弘、賴韋丞三位同學,國科會大專生參與專題研究計畫:研究創作獎的曾鈺婷同學,2010年水產年會:壁報論文競賽的楊倩惠與李承運同學,2011年美國機械工程師協會(ASME)學生競賽第三名的沈祐宇與謝秉倫同學,NI 第二屆產品設計創業競賽:GSD圖形化系統設計競賽第一名的范揚明、顏名辰與曹祐銓等同學,第六屆Microchip 為控制器校園專案研發成果競賽」優勝技術&突破獎的曹祐銓、顏名辰、范揚明、黃信溢與李彥德等5位同學,大專能源科技人才培育資源中心計畫:2011綠色科技創新創意競賽第三名的黃信溢、李彥德、陳秀一與李威錞等4位同學,2011第六屆智慧生活科技研討會論文的曹祐銓同學,99學年度大學生暑期實務學習計畫工學院第一名的林炯志、楊芮臻與鄭惟錡同學,國際泛洋衛星遙測國際研討會Poster Contest的鄭宇昕同學,第一屆電腦生醫資訊國際研討會最佳壁報論文獎的王信偉同學,2011年台灣軟體工程暨物件導向技術及應用研討會TCSE/OOTA 2011最佳論文獎的董文碩與王省閔同學,第21屆資訊安全會議CISC 2011最佳學生論文獎的王省閔與鍾委璋同學,99學年度大學校院網路通訊軟體與創意應用競賽網際應用與服務組第一名的蔡燿宇同學99學年度大學校院網路通訊軟體與創意應用競賽網際應用與服務組第三名的顏端儀同學。

海大首位名譽工學博士 HTC周永明執行長


宏達國際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王雪紅董事長




HTC成長發展之後,周永明執行長勉勵自己下一步要對社會付出,培養人才,為臺灣建立價值



為了歡慶58週年校慶,本校舉行慶祝大會並頒贈宏達國際電子股份有限公司(HTC)周永明執行長名譽工學博士學位,以表彰校友周永明學長的創新開發理念,以及他在行動科技業界的傑出表現。李國添校長推崇周永明執行長堅持創新的夢想,用熱情去實現夢想,勇敢地面對挑戰,執著地追求新價值,在王雪紅董事長的支持下,成功的型塑HTC的企業創新文化與尖端的科技能力,建立全球化團隊與核心價值,成為目前足以跟蘋果I-Phone抗衡的世界品牌之一,也因此獲選為行動科技業25大最具影響力人物,他的傑出表現是海大「創新性」、「進取性」海洋性格的發揮,是海大「求新求變,不畫地自限」與「敢立潮頭,勇為人先」的標竿。

慶祝大會中,李校長同時邀請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呂學錦董事長、宏達國際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王雪紅董事長及創辦人卓火土先生等社會賢達出席致賀,並與全體傑出校友介紹周永明執行長。宏達電創辦人卓火土先生說他自己很少讚美別人,然而周執行長讓他發自內心地讚美:「與他相識二十四年,在周永明身上看到五項特質,積極、創新能力、不斷學習、追求卓越、堅持不放棄。」宏達電王雪紅董事長說:「宏達電是不同人種、不同文化的技術團隊,而周永明就是能把筷子與叉子都融合在一起的卓越領導人。」她認為周永明擁有謙卑、熱情、踏實地的個性,也擁有激勵員工的能力,一同創造最優異的世界品牌。而對呂學錦董事長來說,周執行長讓他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從西裝口袋裡不斷掏出各式各樣新產品來獻寶。

   周永明執行長說,他在高中的時候有三個夢想:一是當老師,二是當廚師,最後才是當工程師。周執行長高中時代醉心物理,當交流電變成直流電後,驅動產品的神奇,讓他深深著迷,也驅使他最後選擇工程師之路。1956年出生的周永明,在緬甸念了兩年電子專科後,來臺工作後進入本校電機工程學系求學,由於老師教學都很認真,對學生也非常關心,在這樣的環境下學習,讓他學習到一些待人處事的道理,也奠定了他日後在電子通訊產業發展的基礎。1978年進入外商迪吉多公司(Digital)擔任工程師,遇到宏達電創辦人卓火土先生這位生命的貴人。2006年周學長接下執行長職務,帶領宏達電投入品牌經營,致力開創最能夠貼近消費者需求的產品,讓HTC品牌入選2011年全球品牌第98殊榮,為臺系企業第一人。

    日前華爾街日報選出周永明為下一個賈伯斯,向來很有想法的周執行長說:「我就是做自己」,他不願意像任何人,做出自己的價值才是重點,他也不想向任何歷史上的人物看齊,因為實實在在、平平凡凡活著最重要。執行長說他從不在意公司賺多少錢,「品牌、創新、行銷、國際化、人才、客戶關係」六大環節,這些才是公司無形的資產。他最重視的是創新的價值,以及培養下一代的人才,強調誠信、說到做到以及人性化的管理。在資訊科技產業累積了超過20年的豐富經驗的周永明用創新建立宏達電的價值,寫出自己獨特、精彩的故事,他說遇到困難與挑戰,應該要勇於面對,去建立新的價值,,做,才會有機會,不做,永遠都不會,不會就去學、去了解,過去的成功或過去的成績不保證以後一定會成功。因此,臺灣應該保留勤奮、忠誠、努力、彈性、謙和與用於冒險的優良的傳統,加上來自西方的策略性思考、系統性思考、文化方面的思考,建立新的臺灣的價值,這才是臺灣的競爭力。尤其是在這個嶄新的世界裡,產業結構調整的速度非常迅速,世界的距離也變得很近,臺灣的產業發展幾十年下來,現在跟全世界的產業已經可以平起平坐了。在這個新的歷史的轉捩點,我們應該更積極建立我們的價值,臺灣的未來,要走到全世界去建立我們的價值,我們要去跟國際競爭,就要改變產業原有的文化。

(圖文/學術服務組)
宏達國際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創辦人卓火土先生



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呂學錦董事長

校慶慶祝大會校長致詞


敬愛的國科會張副主委清風、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呂董事長學錦、宏達國際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簡稱HTC)王董事長雪紅、卓董事火土、周執行長永明、本校鄭前校長森雄、各位貴賓、校友與海大的教職員生,大家好!

 在這秋風送爽、碩果飄香的時節,我們歡聚一堂,共同慶祝臺灣海洋大學58週年校慶暨名譽博士頒授典禮。國添謹代表海大全體師生員工向前來參加慶典的嘉賓及校友們,表示熱烈的歡迎與最誠摯的謝意!

作為海大的校友與現在或曾在海大服務過的同仁們,我們一齊走過了海大篳路藍縷的建校歷程,目睹了海大的滄桑巨變。民國42年,海大從300多坪校地,150名學生設校,發展海事水產高等教育開始,海大不斷的把握時代機運,求新求變,前後3次填海造陸,擴大校園;學校亦由海事水產領域,先向多元之海洋科技領域發展,再發展為海洋特色鮮明的研究型綜合大學。今年教育部第二期程的「55佰億發展國際一流及頂尖大學計畫」,本校再度獲得補助,教育部教學卓越計畫連續第7年榮獲補助;於產學服務方面,本校也連續3年獲得教育部「大專校院發展區域產學連結績效計畫」之補助。「創新及改變使海大不斷進步」,創校58週年後的今天,適逢頗具公信力的英國泰晤士報於今年106日出刊之高等教育專刊中公布世界大學排行榜,海大以384名首度進入全球大學的前400名。與此花開並蒂的是今天海大首度頒授工學名譽博士給傑出校友,宏達電執行長Peter周永明先生,因為Peter堅持創新的夢想,用熱情去實現夢想,勇敢的面對挑戰,執著的追求新價值,在王董事長的支持下,成功的型塑HTC的企業創新文化與尖端的科技能力,開發出全球首款的智慧型手機與Android智慧型手機,建立全球化團隊與核心價值,是目前足以跟蘋果I-Phone抗衡的世界品牌之一,Peter也因此獲選為行動科技業25大最具影響力人物,Peter的傑出表現是海大「創新性」、「進取性」海洋性格的發揮,是海大「求新求變,不畫地自限」與「敢立潮頭,勇為人先」的標竿。

今天我們見證了海大及校友們的成就與輝煌,感到非常的幸福,因為我們是在海大懷抱中成長的,海大是我們的搖籃,老師的言教身教,同學間的切磋惕勵,以及「開闊胸懷、眼光遠大、堅強意志、無畏艱難、積極奮發」等海洋精神的感召與陶冶,讓我們從當年青春年華,年少輕狂的大學生,變成學有所長,業有所專的社會有用之人,海大的教誨與培養,不僅開啟我們的事業,也讓我們航向穩健而踏實的人生,今天不管您在世界的哪一個地方,海大是我們心寧上的共同精神家園。
我們也感到無比的自豪,海大薪火代代相傳、生生不息,不斷成長茁壯,已進入全球前400大,在邁向一流大學的過程中,我們不是旁觀者,也不是匆匆的過客,因為產官學界的支持,校友對社會的貢獻,校友對母校的回饋,以及全體教師員生無怨無悔的付出,均是海大不斷發展的動力,在學校即將邁入一甲子的時間節點,我們要以海納百川的胸襟,敢為人先的創新作為,將海大建設成為「學術重鎮的海大、充滿活力的海大、人文藝術的海大、社會關懷的海大、國際化的海大」,面對此一關鍵時刻,讓我們滿懷信心的為營造一個充滿生機活力的海大,一個出類拔萃的海大,一個引領世界海洋科技與社會風潮的海大而努力吧!

海大走過了不平凡的58年,在這春華秋實的美好時節,我們也將表揚傑出校友,他們都是在各自的領域中創造出不平凡的成就,可以說是社會的精英、國家的棟梁,海大人的楷模。當然我們也要藉此一盛典來表達我們的感恩之情,去年一年中承蒙熱愛海大、關心海大的朋友或企業,捐款捐物不遺餘力,您們的捐輸,不僅促進海大的成長,也溫暖了海大的心,國添謹代表海大全體師生員工,由衷的表達感謝之情。

最後祝各位嘉賓、校友、師生員工們身體健康、工作順利、閤家幸福、事業有成、萬事如意!

(文/校長室)

2011年10月14日 星期五

58週年校慶系列活動熱鬧登場


    為慶祝58週年校慶,本校以「立足海洋、走向世界」為主軸舉辦各項慶祝活動,除了辦理臺灣海龜救傷及健康評估國際保育研討會、100年度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成果展、校史論文專書發表會、「走過從前」58週年校慶校史特展,並邀請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黃駿翔博士以「Structural Studies of Industrial Related Enzymes為題發表演講,以增進學術交流與國際化之外,為了型塑豐富的人文藝術氛圍,特邀請張順雄教授以「海的顏色」為師生專題演講,也為全校師生策辦讀享「經」彩:發現古人生活美學經典特展、「紙」愛客家:客家百工紙雕展、吳兆南相聲劇藝社「百年相聲藝起來」、林大洋先生「勞動者尊容展」系列創作慶祝海大58週年校慶:牡丹江市書畫名家聯展等各項活動,以陶冶氣質。

校慶當日安排了校慶大會、名譽工學博士學位頒贈典禮、表現優秀學生表揚大會、校慶嘉年華活動暨陸上運動會、「百年海大、再創顛峰」:學生創意市集、社團聯合表演、校慶慶祝茶會與國際學生各項多采多姿的活動。為了歡迎校友回娘家,舉辦綠色校園:EMBA校友與宜蘭校友會植栽捐贈、建國百年校友盃籃球、桌球、羽球、網球The 4th NTOU Alumni Golf高爾夫球等球類聯誼賽,同時表揚今年度傑出校友,並對熱心捐資興學的校友及企業表達謝意,讓校友感受母校的溫馨,也讓學生及家長體驗學校的用心。

2011年9月28日 星期三

海大九淵廳揭牌 何龍教授捐助500萬獎學金幫助弱勢學生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今年教師節特別不一樣,本校為了感念首任訓導主任何龍教授對於學生無私的付出,協助他完成遺願成立清寒獎學金,並以他的字號設立「九淵廳」,希望能將他的善行義舉永遠流傳。
 李校長相當感佩何龍教授的胸懷,他以「蠟炬成灰淚始乾」來形容何教授的善行,燃燒自己照亮別人,不但終身貢獻給教育,培育無數優秀子弟,過世後仍以餘溫溫暖大家,將畢生積蓄及退休金捐作獎學金,幫助有需要的同學。
  
何龍教授畢生奉獻給臺灣的海事教育與海洋大學,數十年教育生涯裡,對清寒學生的關心及扶助更是從未間斷,95年辭世的遺願便是希望能將他的積蓄及退休金捐給海大幫助更多的學生。今年適逢何龍教授逝世五週年,師母何鄔梅女士與子女緬懷與延續先人關愛學子之心願,特別捐出新台幣伍佰萬元設立何龍教授紀念獎學金,永續照顧清寒優秀學生完成學業。
 
何龍教授一生以教育為職志,從上海大廈大學教育系畢業後加入三民主義青年團投入抗日戰爭,抗戰勝利隨即投入教育工作,先後擔任南京市第二任臨時中學訓導主任,南蘇中學校長,南京市立第六中學校長、省立岡山中學校長。
 
本校42年創校時,教授是首任訓導主任,追隨戴行悌校長帶領全校師生篳路藍縷,致力於發展臺灣的海事教育,為提升海事教育與培養海事人才而費盡心力,為臺灣的經濟發展作出積極貢獻,同時以多年的訓導實務經驗創作「訓導工作之理論與實務」一書,堪稱為訓導工作論述的先驅。
 
教授在海大主要講授國文、國父思想及俄寇侵華史等科目,一直至75年退休,歷經戴行悌校長、李昌來校長、君韜校長以及鄭森雄校長等四位校長,在校期間盡心盡力關照貧困學生,不求回報。為人誠摯謙沖、實事求是、不輕易妥協,教育學子更是孜孜不倦,同時以身作則,養成學生完整的人格。

(文/陳銘仁)

慶祝教師節 表揚傑出與優良教師

為了表達對全校教師們的敬意與謝意,本校舉辦100年慶祝教師節茶會,表揚傑出教學教師、優良教師及優良導師,同時介紹這學期新進教師。
   99學年度傑出教學教師由海運暨管理學院鍾添泉老師及海洋科學與資源學院何宗儒老師當選。教學優良教師則由水產養殖學系老師峽與陳鴻鳴老師、電機工程學系王榮華老師、運輸科學系丁士展老師、食品科學系方翠筠老師、生物科技研究所熊同銘老師、環境生物與漁業學學系謝寬永老師、河海工程學系范佳銘老師、資訊工程學系李孟書老師、光電科學研究所周祥順老師、體育室黃智能助理教授獲選。
 在學生事務工作方面, 99學年度優良導師頒給商船學系劉中平老師、海洋環境資訊系黃世任老師、運輸學系鍾添泉老師、系統工程暨造船學系李耀輝老師、水產養殖學系陳鴻鳴老師、電機工程學系黃培華老師。通訊與導航工程學系獲選優良單位獎。
 100年第1~3季增進社會服務獎勵致贈海洋環境化學與生態研究所龔國慶老師、光電科學研究所江海邦老師、海洋生物研究所程一駿老師、陳義雄老師與陳天任老師、機械與機電工程學系吳志偉老師、水產養殖學系郭金泉老師與陳瑤湖老師、輪機工程學系華健老師。
 在推廣建教合作計畫方面,99年度建教合作計畫績優系所,海洋環境化學與生態研究所、海洋生物研究所分居第一名、第二名。99年度「民間企業委辦績優獎」第一名應用地球科學研究所、第二名教育研究所。99年度「建教合作進步獎」則由海洋法律研究所、航運管理學系及材料工程研究所獲得。
 本學期新進教師共有8位,分別是航運管理學系劉穹林老師、蔡豐明老師、輪機工程學系馬豐源老師、商船學系陳世宗老師、食品科學學系宋文杰老師、應用地球科學研究所邱永嘉老師、海洋法律研究所饒瑞正老師、體育室曹校章老師。
(圖文/陳銘仁)

2011年9月26日 星期一

水產生物科技與疫苗防治論壇


林副校長三賢歡迎產官學界專家學者參與水產生物科技與疫苗防治論壇,共同參與討論並提出建言

 國科會張副主委清風主持第一階段水產生物科技論壇,本校轉譯醫學及農 學人才培育先導型計畫,建立系統性技術平臺並落實技術轉移


漁業署沙志一署長以「國際石斑魚養殖產業發展現況與展望」說明臺灣石斑魚繁、養殖技術傲視全球,具有產業優勢


中研院吳金洌特聘研究員以「水產種苗與疫苗研發之產業化」為題發表演講

水產養殖學系繆峽主任為與會學者專家說明目前臺灣石斑魚養殖產業的現況與未來的展望


本校周信佑教授主持第二階段疫苗防治論壇


成功大學陳宗嶽教授發表「魚用疫苗研發及疾病防治使用漫談」演講


本校李教務長國誥發表「魚類細菌性疫苗」演講



農委會家畜衛生試驗所黃淑敏助理研究員發表「石斑魚虹彩病毒不活化疫苗之研發」演講
 

磁量生技公司楊哲銓博士發表「石斑魚病毒快速檢測平臺之開發與應用」、「高育成率之石斑管理技術」演講





   為了推動科技教育改進計畫,海洋生物科技及環境生態中心針對目前生物技術的發展趨勢,配合國內大專院校的發展潛力及既有的研究基礎,日前於本校第一演講廳舉辦水生生物科技與疫苗防治論壇, 根據臺灣水產養殖科學的特色,全盤進行水產養殖生物科技教學強化與整合,以培育高階水產養殖科技與管理人才。林副校長三賢致詞歡迎產官學界專家學者共同針對水產產業現況、面對的挑戰和未來發展,參與討論並提出建言。
 
   這次論壇分為兩大主軸進行,第一階段水產生物科技論壇邀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張副主委清風主持,張副主委說臺灣養殖產業極具世界競爭力,國科會與教育部都相當重視養殖科技研究與發展,本校負責教育部顧問室轉譯醫學及農學人才培育先導型計畫,整合臺灣養殖科技相關學術研究單位,建立系統性技術平臺,並落實技術轉移,提升產業發展前景。漁業署沙志一署長、中研院吳金洌特聘研究員與水產養殖學系繆峽主任分別以「國際石斑魚養殖產業發展現況與展望」、「水產種苗與疫苗研發之產業化」、「臺灣石斑魚養殖產業之現況與展望」為題發表演講。

第二階段疫苗防治論壇則由本校周信佑教授主持,邀請成功大學陳宗嶽教授、本校李教務長國誥、農委會家畜衛生試驗所黃淑敏助理研究員、磁量生技公司楊哲銓博士與高雄海洋科技大學鄭安倉助理教授分別就石斑魚養殖研究開發等議題發表「魚用疫苗研發及疾病防治使用漫談」、「魚類細菌性疫苗」、「石斑魚虹彩病毒不活化疫苗之研發」、「石斑魚病毒快速檢測平臺之開發與應用」、「高育成率之石斑管理技術」等多場演講。
   
(資料來源:海洋生物科技及環境生態中心)




2011年9月23日 星期五

王勝平老師研究成果榮登《Science》期刊


本校環境生物與漁業科學學系王勝平副教授研究成果豐碩,論文榮登《Science》期刊。專精於鮪魚與旗魚類之資源變動解析研究的老師,長期從事鮪魚與旗魚生態、資源等相關研究,國際論文早已發表數十篇,近日更與國際鮪魚與旗魚專家學者聯合在世界權威的學術期刊《Science》發表「High Value and Long Life—Double Jeopardy for Tunas and Billfishes」,針對全球61種鯖科及旗魚類資源的狀況進行歸納研究並提出建議與警告,為漁業資源永續發展貢獻心力。
王勝平老師這一篇文章經過科學化的解析與評估後,將南方黑鮪、大西洋黑鮪、大目鮪、黑皮旗魚及大西洋紅肉旗魚等5種壽命長且高經濟價值之鮪旗魚類評為受「威脅」魚種,其中南方黑鮪和大西洋黑鮪正處於「極危」或「瀕危」的階段,而大目鮪、黑皮旗魚及大西洋紅肉旗魚則處於「易危」狀況。本篇研究除了提醒全球這5項魚種資源的預警資訊外,同時也明確告知各沿岸國及國際組織應重視漁業資源的管理,只有合理利用漁業資源,並配合相關保育及復育的措施,這5項漁業資源的低水準警訊才會有消失的ㄧ天,漁業資源也可以逐步恢復。否則,這些珍稀魚種有一天將會從地球上消聲匿跡,而我們的後代子孫只能從影帶或圖片中,看到被我們滅種的生物。

王勝平老師除了專注教學與研究之外,也經常受邀參加國際漁業組織會議或科學家會議,提供很多鮪旗魚資源的研究成果與保育措施,同時也將國際組織的重要訊息帶回國內,成為漁政機關研擬政策的重要依據並作為接軌國際漁業管理的重要一環。而老師的足跡也走遍全世界各重要沿岸漁業國,為這些鮪魚、旗魚、鰹魚等珍稀水產生物之永續利用,提供一己棉薄之力。

   
王勝平老師在教學研究上,從生態、生物、環境、資源、食物鏈等觀點,逐步強化學生對漁業資源保育的觀念,培育漁業資源保育的小尖兵,共同為臺灣漁業的永續經營發展努力。

(資料來源:王勝平老師)



推動健康靜學宿舍 試辦網路管控



本校試辦宿舍網路管控措施,幫助學生拒絕掛網成癮,注意身心健康,養成正常作息習慣,不要沉迷在網路世界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這句話:要殺死大學生最好的辦法,就是拔掉他的網路線。上了大學之後,很多學生經常一邊上網、一邊念書,這種情況對讀書效率造成非常嚴重的影響,甚至很多人徹夜掛網,沉迷於網路世界而忘了時間流逝。熬夜上網的結果,隔天上課時精神不濟,邊上課邊打瞌睡,或是早上上課遲到、甚而直接翹課,來不及買早餐、吃早餐,嚴重影響學生的課業與健康。許多家長與老師也都認為孩子整晚都在上網,影響睡眠時間,沒有獲得充分休息,造成第一節課缺課率提高。
為了關懷學生的課業與健康,能有正常的生活作息,家長把孩子託付給學校,我們也有責任維護他們的身體健康,因此,本校學生事務處99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至731,每週二與週三半夜2時至4試辦宿舍深夜斷網措施,實施對象僅限大學部住宿生,不包含研究所學生。未來自100學年度起,則是每週一至週五半夜2時至4時暫停提供網路服務。斷網選在一般學生上課最密集的週二及周三凌晨實施,主要是針對大學部的住宿生,希望學生提早就寢,不要沉迷在網路世界,以免影響到隔天上課。不過,王學務長天楷為了尊重學生,同時不影響學生學習,宿舍深夜斷網措施,僅作適度的規範,對於研究生及特殊需求的個案不進行斷網。學生斷網期間,在各宿舍的自學中心仍有網路提供急需的同學使用。另外,考量學生考試期間準備考試的需求,在期中、期末考前一週及當週也會持續供應網路。
目前,學生深夜掛網已成一種趨勢,為了維護孩子的課業與健康,各大學大多採取網路彈性管制的方式,同時也準備好配套措施。有的學校在深夜宿舍斷網之後,各公共場合,例如自學中心、實驗室、研究室等則保持網路通暢,讓學生隨時可以上網查資料或趕作業、寫報告;有的學校實施折衷政策,將部分宿舍劃分為集中宿舍、健康宿舍或是安靜寢室、規律寢室以做區隔,實施夜間斷電或斷網,其他宿舍或寢室則可徹夜燈火通明,讓學生自由選擇宿舍寢室,兼顧愛上網與不上網學生的權益;也有學校採取單人單日總流量記點管制、夜間流量限制,規定學生上傳或下載檔案一人一天不得超過多少GB,有的學校採取記點管理,如果超過規定,以斷網、停權數天懲罰,也有學校在夜間限制速度,試圖讓學生「知難而退」。各校剛開始實施深夜斷網之時,當然有學生反彈、也有學生贊同,反對斷網的學生在BBS站罵聲不斷,批評學校思想封建,或是投訴教育部或媒體,不過也有人跳出來贊成校方作法是為學生好。

本校也發現學生常常因為晚睡而造成上課遲到或是精神不濟的狀況,經過到學生宿舍訪視了解,發現有些學生晚睡的原因主要是在玩網路遊戲或是上網聊天,因此希望在不影響學生學習的狀況下,在深夜適度的管制網路。海大學生也認為自己時常上網聊天或玩網路遊戲,常常不知不覺的就到三更半夜還沒睡覺,不但影響到自己隔天上課,同時也會影響到同寢室的室友,雖然學校斷網會造成一些不方便,不過這樣也會提醒自己早一點上床睡覺。綜合學生的意見,基於希望學生提早就寢,以免影響到隔天上課的原則,學生事務處決定試辦宿舍網路管控,希望大學生能有正常的生活作息。其實,網路已是學生生活所需,學生做報告、寫資料、讀論文、老師通e-mail都靠網路,尤其以msn對談還可以省下電話費。強制斷網並不是把大學生當小學生來管,只是幫助學生學習自制,培養適當使用網路與正常作息的習慣。

圖文/學生事務處、學術服務組

校園國際化 世界走進來


張副校長志清(右)與沈處長士新(左)為國際學生示範如何剝柚子


張副校長志清(中)、沈處長士新(右2祝福國際學生中秋佳節愉快


國際學生為彼此戴上現成之柚子帽,祈求百毒不侵,吉祥平安


Amber老師為國際學生解釋中秋節的由來,讓學生體驗、認識中華文化與傳統節日

近年來由於國際互動頻繁,本校國際學生、大陸學生與僑生人數呈現快速增長的趨勢。為了推展國際化教育政策,增進國際學術交流合作,本校積極參與海外教育展,增設全英語授課學程與專班,營造國際化的雙語環境與友善校園,以擴大招收國際學生,培育優秀國際人才,並提升學校的學術競爭力。國際事務處舉辦各項輔導業務,賦予良善的生活照顧,以慰藉僑外陸生思鄉之情,並協助學生適應臺灣的學習與生活環境,順利完成學業

今年中秋節,國際處國際學生事務組舉辦「2011國際學生中秋節文化活動:剝柚子比賽」,張副校長志清及沈處長士新邀請國際學生、大陸學生與臺灣學生一起歡度中秋節,共同體驗中華傳統文化與民俗節慶,聯繫同儕感情,同時也增進師生情誼。活動當日,Amber老師的典故解說配合柚子、月餅與熱茶等中國傳統食品,讓在場的國際學生深刻感受到臺灣濃厚的人情味,來自印度的哈瓦提在海大已就讀三年,也早已將臺灣視為第二故鄉;而來自甘比亞的歐馬,這是他在臺灣第一次參與中秋活動,覺得新奇有趣又開心;就讀航管系三年級的李仁培則表示,中秋節在臺灣是全家團圓的節日,雖然國際學生們無法和家人一起過,但活動讓每一國際學生皆能感受到海大這個大家庭的濃濃人情味,非常感謝學校的用心安排,讓國際學生感受佳節歡樂及異鄉求學的溫暖關懷。

為了讓大陸學生感受臺灣學生的熱情,本校Hi Young服務團關心大陸來臺就學學生,利用假日規劃旅遊行程,帶陸生深入體驗臺灣。在陸生剛到海大的時候,志願參與服務團的梁任傑同學就陸續跟陸生連繫,以了解他們的需求。這學期第一次活動是平溪火車支線一日遊,帶大陸學生去體驗放天燈的樂趣。來自上海海洋大學的陳同學對於臺灣的一切,一直以來都感到非常有興趣,也特別嚮往,他非常高與自己有機會能夠來海洋大學當交換學生,對於臺灣學生的熱情感到特別溫馨,這次到平溪放天燈也覺得特別新奇,希望有機會也可以到臺南或墾丁走走,好好的感受一下臺灣。
 兩岸學生的交流可以增進彼此的認識與了解,Hi Young服務團褚俊杰希望能帶大陸同學好好認識臺灣,體驗臺灣的生活,最近還要揪團帶大陸同學去逛西門町,體驗一下臺灣年輕人的流行文化,也要帶他們去龍山寺看看,了解一下艋舺的特色,當然還要帶他們去逛夜市,吃有名的小吃。
本校期許海大學生在知識的追求上,除了自己熟悉的專業領域之外,也要多多增進國際與兩岸的知識,因為正確的國際觀可以讓每位同學擁有廣博的知識與見識,也可培養平衡與平等的胸襟,能夠以將心比心、設身處地的態度與別人相處;同時也希望海大學生與國際學生、大陸學生、僑生結交為朋友,透過互動交流,大家可以彼此欣賞、尊重在年輕階段就能有機會增進彼此的認識,弭平差異,增加良性競爭。

(資料來源:國際事務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