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28日 星期三

海大九淵廳揭牌 何龍教授捐助500萬獎學金幫助弱勢學生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今年教師節特別不一樣,本校為了感念首任訓導主任何龍教授對於學生無私的付出,協助他完成遺願成立清寒獎學金,並以他的字號設立「九淵廳」,希望能將他的善行義舉永遠流傳。
 李校長相當感佩何龍教授的胸懷,他以「蠟炬成灰淚始乾」來形容何教授的善行,燃燒自己照亮別人,不但終身貢獻給教育,培育無數優秀子弟,過世後仍以餘溫溫暖大家,將畢生積蓄及退休金捐作獎學金,幫助有需要的同學。
  
何龍教授畢生奉獻給臺灣的海事教育與海洋大學,數十年教育生涯裡,對清寒學生的關心及扶助更是從未間斷,95年辭世的遺願便是希望能將他的積蓄及退休金捐給海大幫助更多的學生。今年適逢何龍教授逝世五週年,師母何鄔梅女士與子女緬懷與延續先人關愛學子之心願,特別捐出新台幣伍佰萬元設立何龍教授紀念獎學金,永續照顧清寒優秀學生完成學業。
 
何龍教授一生以教育為職志,從上海大廈大學教育系畢業後加入三民主義青年團投入抗日戰爭,抗戰勝利隨即投入教育工作,先後擔任南京市第二任臨時中學訓導主任,南蘇中學校長,南京市立第六中學校長、省立岡山中學校長。
 
本校42年創校時,教授是首任訓導主任,追隨戴行悌校長帶領全校師生篳路藍縷,致力於發展臺灣的海事教育,為提升海事教育與培養海事人才而費盡心力,為臺灣的經濟發展作出積極貢獻,同時以多年的訓導實務經驗創作「訓導工作之理論與實務」一書,堪稱為訓導工作論述的先驅。
 
教授在海大主要講授國文、國父思想及俄寇侵華史等科目,一直至75年退休,歷經戴行悌校長、李昌來校長、君韜校長以及鄭森雄校長等四位校長,在校期間盡心盡力關照貧困學生,不求回報。為人誠摯謙沖、實事求是、不輕易妥協,教育學子更是孜孜不倦,同時以身作則,養成學生完整的人格。

(文/陳銘仁)

慶祝教師節 表揚傑出與優良教師

為了表達對全校教師們的敬意與謝意,本校舉辦100年慶祝教師節茶會,表揚傑出教學教師、優良教師及優良導師,同時介紹這學期新進教師。
   99學年度傑出教學教師由海運暨管理學院鍾添泉老師及海洋科學與資源學院何宗儒老師當選。教學優良教師則由水產養殖學系老師峽與陳鴻鳴老師、電機工程學系王榮華老師、運輸科學系丁士展老師、食品科學系方翠筠老師、生物科技研究所熊同銘老師、環境生物與漁業學學系謝寬永老師、河海工程學系范佳銘老師、資訊工程學系李孟書老師、光電科學研究所周祥順老師、體育室黃智能助理教授獲選。
 在學生事務工作方面, 99學年度優良導師頒給商船學系劉中平老師、海洋環境資訊系黃世任老師、運輸學系鍾添泉老師、系統工程暨造船學系李耀輝老師、水產養殖學系陳鴻鳴老師、電機工程學系黃培華老師。通訊與導航工程學系獲選優良單位獎。
 100年第1~3季增進社會服務獎勵致贈海洋環境化學與生態研究所龔國慶老師、光電科學研究所江海邦老師、海洋生物研究所程一駿老師、陳義雄老師與陳天任老師、機械與機電工程學系吳志偉老師、水產養殖學系郭金泉老師與陳瑤湖老師、輪機工程學系華健老師。
 在推廣建教合作計畫方面,99年度建教合作計畫績優系所,海洋環境化學與生態研究所、海洋生物研究所分居第一名、第二名。99年度「民間企業委辦績優獎」第一名應用地球科學研究所、第二名教育研究所。99年度「建教合作進步獎」則由海洋法律研究所、航運管理學系及材料工程研究所獲得。
 本學期新進教師共有8位,分別是航運管理學系劉穹林老師、蔡豐明老師、輪機工程學系馬豐源老師、商船學系陳世宗老師、食品科學學系宋文杰老師、應用地球科學研究所邱永嘉老師、海洋法律研究所饒瑞正老師、體育室曹校章老師。
(圖文/陳銘仁)

2011年9月26日 星期一

水產生物科技與疫苗防治論壇


林副校長三賢歡迎產官學界專家學者參與水產生物科技與疫苗防治論壇,共同參與討論並提出建言

 國科會張副主委清風主持第一階段水產生物科技論壇,本校轉譯醫學及農 學人才培育先導型計畫,建立系統性技術平臺並落實技術轉移


漁業署沙志一署長以「國際石斑魚養殖產業發展現況與展望」說明臺灣石斑魚繁、養殖技術傲視全球,具有產業優勢


中研院吳金洌特聘研究員以「水產種苗與疫苗研發之產業化」為題發表演講

水產養殖學系繆峽主任為與會學者專家說明目前臺灣石斑魚養殖產業的現況與未來的展望


本校周信佑教授主持第二階段疫苗防治論壇


成功大學陳宗嶽教授發表「魚用疫苗研發及疾病防治使用漫談」演講


本校李教務長國誥發表「魚類細菌性疫苗」演講



農委會家畜衛生試驗所黃淑敏助理研究員發表「石斑魚虹彩病毒不活化疫苗之研發」演講
 

磁量生技公司楊哲銓博士發表「石斑魚病毒快速檢測平臺之開發與應用」、「高育成率之石斑管理技術」演講





   為了推動科技教育改進計畫,海洋生物科技及環境生態中心針對目前生物技術的發展趨勢,配合國內大專院校的發展潛力及既有的研究基礎,日前於本校第一演講廳舉辦水生生物科技與疫苗防治論壇, 根據臺灣水產養殖科學的特色,全盤進行水產養殖生物科技教學強化與整合,以培育高階水產養殖科技與管理人才。林副校長三賢致詞歡迎產官學界專家學者共同針對水產產業現況、面對的挑戰和未來發展,參與討論並提出建言。
 
   這次論壇分為兩大主軸進行,第一階段水產生物科技論壇邀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張副主委清風主持,張副主委說臺灣養殖產業極具世界競爭力,國科會與教育部都相當重視養殖科技研究與發展,本校負責教育部顧問室轉譯醫學及農學人才培育先導型計畫,整合臺灣養殖科技相關學術研究單位,建立系統性技術平臺,並落實技術轉移,提升產業發展前景。漁業署沙志一署長、中研院吳金洌特聘研究員與水產養殖學系繆峽主任分別以「國際石斑魚養殖產業發展現況與展望」、「水產種苗與疫苗研發之產業化」、「臺灣石斑魚養殖產業之現況與展望」為題發表演講。

第二階段疫苗防治論壇則由本校周信佑教授主持,邀請成功大學陳宗嶽教授、本校李教務長國誥、農委會家畜衛生試驗所黃淑敏助理研究員、磁量生技公司楊哲銓博士與高雄海洋科技大學鄭安倉助理教授分別就石斑魚養殖研究開發等議題發表「魚用疫苗研發及疾病防治使用漫談」、「魚類細菌性疫苗」、「石斑魚虹彩病毒不活化疫苗之研發」、「石斑魚病毒快速檢測平臺之開發與應用」、「高育成率之石斑管理技術」等多場演講。
   
(資料來源:海洋生物科技及環境生態中心)




2011年9月23日 星期五

王勝平老師研究成果榮登《Science》期刊


本校環境生物與漁業科學學系王勝平副教授研究成果豐碩,論文榮登《Science》期刊。專精於鮪魚與旗魚類之資源變動解析研究的老師,長期從事鮪魚與旗魚生態、資源等相關研究,國際論文早已發表數十篇,近日更與國際鮪魚與旗魚專家學者聯合在世界權威的學術期刊《Science》發表「High Value and Long Life—Double Jeopardy for Tunas and Billfishes」,針對全球61種鯖科及旗魚類資源的狀況進行歸納研究並提出建議與警告,為漁業資源永續發展貢獻心力。
王勝平老師這一篇文章經過科學化的解析與評估後,將南方黑鮪、大西洋黑鮪、大目鮪、黑皮旗魚及大西洋紅肉旗魚等5種壽命長且高經濟價值之鮪旗魚類評為受「威脅」魚種,其中南方黑鮪和大西洋黑鮪正處於「極危」或「瀕危」的階段,而大目鮪、黑皮旗魚及大西洋紅肉旗魚則處於「易危」狀況。本篇研究除了提醒全球這5項魚種資源的預警資訊外,同時也明確告知各沿岸國及國際組織應重視漁業資源的管理,只有合理利用漁業資源,並配合相關保育及復育的措施,這5項漁業資源的低水準警訊才會有消失的ㄧ天,漁業資源也可以逐步恢復。否則,這些珍稀魚種有一天將會從地球上消聲匿跡,而我們的後代子孫只能從影帶或圖片中,看到被我們滅種的生物。

王勝平老師除了專注教學與研究之外,也經常受邀參加國際漁業組織會議或科學家會議,提供很多鮪旗魚資源的研究成果與保育措施,同時也將國際組織的重要訊息帶回國內,成為漁政機關研擬政策的重要依據並作為接軌國際漁業管理的重要一環。而老師的足跡也走遍全世界各重要沿岸漁業國,為這些鮪魚、旗魚、鰹魚等珍稀水產生物之永續利用,提供一己棉薄之力。

   
王勝平老師在教學研究上,從生態、生物、環境、資源、食物鏈等觀點,逐步強化學生對漁業資源保育的觀念,培育漁業資源保育的小尖兵,共同為臺灣漁業的永續經營發展努力。

(資料來源:王勝平老師)



推動健康靜學宿舍 試辦網路管控



本校試辦宿舍網路管控措施,幫助學生拒絕掛網成癮,注意身心健康,養成正常作息習慣,不要沉迷在網路世界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這句話:要殺死大學生最好的辦法,就是拔掉他的網路線。上了大學之後,很多學生經常一邊上網、一邊念書,這種情況對讀書效率造成非常嚴重的影響,甚至很多人徹夜掛網,沉迷於網路世界而忘了時間流逝。熬夜上網的結果,隔天上課時精神不濟,邊上課邊打瞌睡,或是早上上課遲到、甚而直接翹課,來不及買早餐、吃早餐,嚴重影響學生的課業與健康。許多家長與老師也都認為孩子整晚都在上網,影響睡眠時間,沒有獲得充分休息,造成第一節課缺課率提高。
為了關懷學生的課業與健康,能有正常的生活作息,家長把孩子託付給學校,我們也有責任維護他們的身體健康,因此,本校學生事務處99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至731,每週二與週三半夜2時至4試辦宿舍深夜斷網措施,實施對象僅限大學部住宿生,不包含研究所學生。未來自100學年度起,則是每週一至週五半夜2時至4時暫停提供網路服務。斷網選在一般學生上課最密集的週二及周三凌晨實施,主要是針對大學部的住宿生,希望學生提早就寢,不要沉迷在網路世界,以免影響到隔天上課。不過,王學務長天楷為了尊重學生,同時不影響學生學習,宿舍深夜斷網措施,僅作適度的規範,對於研究生及特殊需求的個案不進行斷網。學生斷網期間,在各宿舍的自學中心仍有網路提供急需的同學使用。另外,考量學生考試期間準備考試的需求,在期中、期末考前一週及當週也會持續供應網路。
目前,學生深夜掛網已成一種趨勢,為了維護孩子的課業與健康,各大學大多採取網路彈性管制的方式,同時也準備好配套措施。有的學校在深夜宿舍斷網之後,各公共場合,例如自學中心、實驗室、研究室等則保持網路通暢,讓學生隨時可以上網查資料或趕作業、寫報告;有的學校實施折衷政策,將部分宿舍劃分為集中宿舍、健康宿舍或是安靜寢室、規律寢室以做區隔,實施夜間斷電或斷網,其他宿舍或寢室則可徹夜燈火通明,讓學生自由選擇宿舍寢室,兼顧愛上網與不上網學生的權益;也有學校採取單人單日總流量記點管制、夜間流量限制,規定學生上傳或下載檔案一人一天不得超過多少GB,有的學校採取記點管理,如果超過規定,以斷網、停權數天懲罰,也有學校在夜間限制速度,試圖讓學生「知難而退」。各校剛開始實施深夜斷網之時,當然有學生反彈、也有學生贊同,反對斷網的學生在BBS站罵聲不斷,批評學校思想封建,或是投訴教育部或媒體,不過也有人跳出來贊成校方作法是為學生好。

本校也發現學生常常因為晚睡而造成上課遲到或是精神不濟的狀況,經過到學生宿舍訪視了解,發現有些學生晚睡的原因主要是在玩網路遊戲或是上網聊天,因此希望在不影響學生學習的狀況下,在深夜適度的管制網路。海大學生也認為自己時常上網聊天或玩網路遊戲,常常不知不覺的就到三更半夜還沒睡覺,不但影響到自己隔天上課,同時也會影響到同寢室的室友,雖然學校斷網會造成一些不方便,不過這樣也會提醒自己早一點上床睡覺。綜合學生的意見,基於希望學生提早就寢,以免影響到隔天上課的原則,學生事務處決定試辦宿舍網路管控,希望大學生能有正常的生活作息。其實,網路已是學生生活所需,學生做報告、寫資料、讀論文、老師通e-mail都靠網路,尤其以msn對談還可以省下電話費。強制斷網並不是把大學生當小學生來管,只是幫助學生學習自制,培養適當使用網路與正常作息的習慣。

圖文/學生事務處、學術服務組

校園國際化 世界走進來


張副校長志清(右)與沈處長士新(左)為國際學生示範如何剝柚子


張副校長志清(中)、沈處長士新(右2祝福國際學生中秋佳節愉快


國際學生為彼此戴上現成之柚子帽,祈求百毒不侵,吉祥平安


Amber老師為國際學生解釋中秋節的由來,讓學生體驗、認識中華文化與傳統節日

近年來由於國際互動頻繁,本校國際學生、大陸學生與僑生人數呈現快速增長的趨勢。為了推展國際化教育政策,增進國際學術交流合作,本校積極參與海外教育展,增設全英語授課學程與專班,營造國際化的雙語環境與友善校園,以擴大招收國際學生,培育優秀國際人才,並提升學校的學術競爭力。國際事務處舉辦各項輔導業務,賦予良善的生活照顧,以慰藉僑外陸生思鄉之情,並協助學生適應臺灣的學習與生活環境,順利完成學業

今年中秋節,國際處國際學生事務組舉辦「2011國際學生中秋節文化活動:剝柚子比賽」,張副校長志清及沈處長士新邀請國際學生、大陸學生與臺灣學生一起歡度中秋節,共同體驗中華傳統文化與民俗節慶,聯繫同儕感情,同時也增進師生情誼。活動當日,Amber老師的典故解說配合柚子、月餅與熱茶等中國傳統食品,讓在場的國際學生深刻感受到臺灣濃厚的人情味,來自印度的哈瓦提在海大已就讀三年,也早已將臺灣視為第二故鄉;而來自甘比亞的歐馬,這是他在臺灣第一次參與中秋活動,覺得新奇有趣又開心;就讀航管系三年級的李仁培則表示,中秋節在臺灣是全家團圓的節日,雖然國際學生們無法和家人一起過,但活動讓每一國際學生皆能感受到海大這個大家庭的濃濃人情味,非常感謝學校的用心安排,讓國際學生感受佳節歡樂及異鄉求學的溫暖關懷。

為了讓大陸學生感受臺灣學生的熱情,本校Hi Young服務團關心大陸來臺就學學生,利用假日規劃旅遊行程,帶陸生深入體驗臺灣。在陸生剛到海大的時候,志願參與服務團的梁任傑同學就陸續跟陸生連繫,以了解他們的需求。這學期第一次活動是平溪火車支線一日遊,帶大陸學生去體驗放天燈的樂趣。來自上海海洋大學的陳同學對於臺灣的一切,一直以來都感到非常有興趣,也特別嚮往,他非常高與自己有機會能夠來海洋大學當交換學生,對於臺灣學生的熱情感到特別溫馨,這次到平溪放天燈也覺得特別新奇,希望有機會也可以到臺南或墾丁走走,好好的感受一下臺灣。
 兩岸學生的交流可以增進彼此的認識與了解,Hi Young服務團褚俊杰希望能帶大陸同學好好認識臺灣,體驗臺灣的生活,最近還要揪團帶大陸同學去逛西門町,體驗一下臺灣年輕人的流行文化,也要帶他們去龍山寺看看,了解一下艋舺的特色,當然還要帶他們去逛夜市,吃有名的小吃。
本校期許海大學生在知識的追求上,除了自己熟悉的專業領域之外,也要多多增進國際與兩岸的知識,因為正確的國際觀可以讓每位同學擁有廣博的知識與見識,也可培養平衡與平等的胸襟,能夠以將心比心、設身處地的態度與別人相處;同時也希望海大學生與國際學生、大陸學生、僑生結交為朋友,透過互動交流,大家可以彼此欣賞、尊重在年輕階段就能有機會增進彼此的認識,弭平差異,增加良性競爭。

(資料來源:國際事務處)


2011年9月22日 星期四

校長勉勵100學年度新生 拓展學習領域 培養積極的海洋精神

各位同學大家早:
    每年九月,大約有1,300多位來自全國及全世界各地的帥哥美女到海洋大學來,成為海大的新鮮人。歡迎各位成為海大人,從今天開始你就要展開多彩多姿的大學生活了,不知你準備好了沒?「Are you ready in the NTOU life?」在這人生基礎札根四年的地方,海大每一學系都有完整的專業與通識課程來訓練各位同學,希望每一位海大人畢業以後,都有以下幾個基本功來成就你的人生:
(1)可以用腦想出創意的思維。
(2)可以用筆寫出自己想表達的文字敘述。
(3)可以用精準的話語、優美的語辭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
(4)對任何要做的事情都可做出很好而且可執行的計畫,說得到就做得到,就是一般所說的執行力。
那麼要怎樣才能夠具備這些能力呢?很簡單,就是努力學習!大學學習的場所、學習的時間無所不在,但憑自己的掌握,你一定要從這些方向著眼:
一是做好「基礎學習」。科技化、全球化讓知識及科技的有效週期縮短了,更新的速度很快,資訊的進步,也縮短了地球的距離。每一位同學一定要有很好的數理基礎,才有能力不斷的更新學習,也要能說、能讀、能寫自己的語文,精通一、二種外語,也要能精準的操作常用的資訊工具。
二是開拓性的學習。同學們除了對自己系上的課程不要缺課,要勤作筆記,還要多聽課外演講,不要有隔行如隔山的偏狹觀念,要拓展學習與知能領域,才能拓展自己專長領域的應用範圍。
三是要陶冶開闊胸懷、遠大眼光、堅強意志,培養無畏艱難、積極奮發的海洋精神。各位是海洋大學的學生,希望各位性格上要如海洋之流動性、開放性,徹底的解放,心靈上更應以開闊的胸懷,包容多元文化,喜歡自己民族的文化藝術之外,也能尊重不同民族、國家的文藝,並吸取其精華,以修正、充實、提昇自己的內涵。
基隆是一個四季分明的國際港都,距離臺北都會區只要30分鐘,是大臺北生活圈的一環。而海洋大學依山面海,是一所自然生態豐富的大學,有極佳的學習環境。讀書累了,不妨到後山的龍崗步道走走,遠眺基隆嶼,可以紓解一身沉重的壓力,傍晚時分,三五好友走到工學院校區的海堤,吹吹海風,談天說地,放鬆一下一天緊繃的心情。 
「有夢最美,希望相隨;人生有夢,逐夢踏實」,大學是一個追夢的地方,每個人都有夢想的權利,夢想之前人人平等,希望未來四年的大學生涯裡,大家都可以勇敢的追尋屬於自己的夢想。
最後,祝大家身體健康,學業進步!
(文/校長室)

2011年9月21日 星期三

提升石斑魚養殖產業競爭力 呂明偉老師開發快速自動化病毒檢測平臺

水產養殖產業是我國重要產業之一,其中石斑魚養殖已經有30多年的歷史,培育養殖技術享譽國際,產值高居世界第一,受到國際市場肯定,讓臺灣奠定「石斑魚養殖王國」的美譽。漁業署沙志一署長說石斑魚產業是98年行政院核定之六大新興產業:精緻農業健康卓越方案之一,整體產業發展活絡,引領國際產業的發展,預計102年產值可以倍增到76億元。
 
   為了協助產業發展、提升產業競爭力,本校水產養殖學系呂明偉助理教授建立「快速自動化石斑病毒檢測平台」,只要23小時就可以快速評估魚苗受病毒感染情況,提高養殖成功率。由於神經壞死病毒與虹彩病毒是石斑魚養殖經常遭遇的病毒,影響魚苗的存活率及育成成功率,開發簡易型石斑魚體內病毒萃取套組及病毒定量檢驗套組,具操作簡易、靈敏度高、特異性高、移動性高等特點,以供作石斑魚病毒現場快速檢驗使用。因此適合用於養殖業者內部品管監控、國內防檢疫單位的快速篩檢服務、水產品生產履歷、學術及研究單位的學術研究與監控。目前,呂明偉老師積極建置石斑魚病毒及病毒含量與存活率資料庫,未來養殖業者只要利用快速病毒檢測平台,比對資料庫系統,就可以有效的評估養殖的成功率,降低養殖成本。另外,魚苗培育的業者也可以,藉由這項技術管控出售的魚苗,確保魚苗品質,提升產業競爭力。這項技術透過產學合作與磁量生技公司所開發出的磁減量檢(ImmunoMagnetic Reduction)平台結合,開發出石斑魚體內神經壞死病毒(Nervous Necrosis Virus)及虹彩病毒(Irido Virus)的高效率萃取套組,實驗結果顯示,磁減量石斑魚神經壞死病毒與虹彩病毒檢測具有很高的專一性,同時磁減量石斑魚神經壞死病毒的檢測低限可達20 TCID50/ml ,而虹彩病毒檢測低限達50 TCID50/ml,非常接近傳統Real-time PCR的檢測低限。

(資料來源:呂明偉老師)



友善校園 百年海Young新生入學教育週


李校長國添(圖中) 勉勵100學年度新生要做好基礎學習,拓展學習領域,培養積極的海洋精神

李校長國添(圖左)致送新鮮人護照給每位新生,期望全體新生勇敢追夢、完成夢想

李校長國添(圖中)率領林副校長三賢、張副校長志清、國際事務處沈處長士新與各單位主管歡迎國際學生來臺學習


學院學生代表帶領全體新生進行新生宣言及學院歡呼



為了歡迎新生加入海洋大學、落實新生入學教育與宣導,學生事務處舉行100學年度友善校園:百年海Young新生入學教育週各項活動,包含新生入學典禮、學生宿舍開放、社團人關懷新宿民、心心相繫:新心向系、各學系迎新日、新生體檢、註冊選課及教學評鑑說明會、就學獎補助措施宣導、新生安全日宣導、社團迎新博覽會暨社團溫馨小屋、探索海洋:認識校園行政資源闖關活動、新生班級幹部講習等,希望讓所有學生都能安心入學,並達到「認知海大、親近海大、關愛海大」的目標。

100學年新生入學典禮日前於育樂館舉行,李校長國添勉勵100學年度新生要做好基礎學習,拓展學習領域,培養積極的海洋精神,並期待新生在未來的大學生涯裡,都可以勇敢的追尋屬於自己的夢想。
今年每個新生都可以得到一本特製的「大一新鮮人護照」,這本護照內容詳盡實用,除了揭示本校教育目標、基本素養、核心能力與自我定位之外,李校長、王學務長與各學院院長對新生諄諄勉勵,期許各位同學把握大學時光充實自己、提升自己。新鮮人護照內容還包含社團簡介、海洋「新」移民、探索海洋、下海安全須知、海Young感恩明信片等各項主題。所有新鮮人可以根據護照的指示,到各個單位加蓋「友善校園百年海Young新生入學教育紀念章戳」,讓學生透過多項創新多元的主題活動與闖關活動來接觸學校的教學與行政單位,迅速認識校園、熟悉生活與學習環境,並以輕鬆活潑方式介紹行政及學習資源,讓新生在入學前在最短的時間內能夠熟悉海大生活,提升學習效能。

家書傳情免費郵遞服務是今年最特別、最貼心的活動,新生可以利用新鮮人護照中提供的校景明信片,親筆寫信給家人、師長或好朋友、好同學,讓收信的人也能感受海大的美麗風情,分享入學的喜悅。
 今年社團迎新博覽會共有50個社團在育樂館擺攤招生,同時也準備各項精采的表演活動,以吸引新生的注意,希望讓所有的新生都能夠多認識社團,參加自己喜歡的社團活動,為未來的大學生活增添色彩。
  
  為了協助國際學生適應臺灣在學生活、增進學習效果,國際事務處辦理新生座談暨迎新會,李校長國添率領林副校長三賢、張副校長志清、林副學務長鎮洲與院長、系主任歡迎各國同學來臺學習,並鼓勵國際學生藉由學習中文、參與接待家庭及文化參訪等活動融入臺灣文化。迎新會還邀請圖書暨資訊處參考諮詢組李淑娟組長說明本校圖書館資源與系統之使用、操作,以利未來國際學生在校的學習;移民署基隆市服務站為國際學生解說居留證申辦法規與相關注意事項;最後,國際學生聯誼會會長哈瓦提帶領新生校園導覽,熟悉校園。新生座談暨迎新會透過簡報與座談方式,讓新生得以在最短時間內,藉由活動認識本校的環境、設備與資源。
(資料來源:學生事務處、國際事務處)

2011年9月1日 星期四

2011年大學博覽會 提供充份豐富的入學資訊


李校長國添於開幕儀式中致詞歡迎新鮮人加入海洋大學大家庭



教務長國誥(左2)帶領招生小尖兵,為學生及家長提供詳盡的學系介紹






2011大學博覽會日前在臺灣大學綜合體育館與高雄新光三越左營館南北二地同步展開,共有海內外五十多所大學參加,吸引許多準大學生前往參觀。為了提供充份豐富的入學資訊,本校幫助考生深入了解個人興趣,協助他們以最佳的規劃與選擇來選填志願,即早做好生涯規畫。活動第一天,李校長國添親臨臺北展場擔任開幕嘉賓,為了讓高中學生更加瞭解本校各學系的性質與特色,校長特別強調海大人的就業實力,破除「海大等於跑船」的迷思,讓學生及家長了解海大人還有多元化的就業選擇。

由於今年大博會開幕時間介於指考成績公佈之後及選填志願之前,因此參觀人潮比往年增加不少,除了參考自身指考成績做為升學目標設定之依據外,亦有許多同學於做完落點分析後前來攤位進行詢問,目標較去年明確許多。李教務長國誥全程參與臺北展場活動,並宣傳375獎學金,鼓勵優秀學生來校就讀。各學系亦發動學生、助教及老師參與解說各學系的就業發展方向。

為了提供更加充份豐富的入學資訊,明年本校將為考生提供落點分析服務,以提高本校與學生的互動機會,進而把握機會進行本校學系宣導,強化效果。為了提升解說員的專業度,明年也將於行前辦理解說員培訓課程。因為解說員培訓為大學博覽會相當重要的行前準備工作之一,為了提高解說員對招生活動的認知及素質,未來擬安排相關培訓活動,針對校方各相關制度(如獎學金、五年一貫、逕修讀博士學位、交換學生、住宿相關規定等)及各學系發展重點進行培訓,期望每一位解說員皆能參與行前培訓,為本活動做好完善行前準備。另外,南北展場將配置筆記型電腦及上網功能並安排社團表演節目。由於文宣品僅能針對各學系做重點扼要的整體性介紹,若未來於展場增設電腦及上網功能,即可提供學生及家長更詳盡的學系介紹,並安排校內各社團表演節目,以吸引參觀人潮,提升宣導效果。

大學博覽會除了南北二地設立展場之外,教育部也建立網際網路大學博覽會網站,在各大學校系的主索引畫面,透過臺灣學術網路連結至各大學校系的網址,經由網路傳送各大學校系的最新資訊。網際網路大學博覽會主要提供查詢檢索各校系資訊內容功能及科系選填相關資料為主,在查詢檢索功能上,可以依校名、縣市、大學聯招類組及學門領域等查詢各校科系並連結至該科系網頁,取得科系之發展重點、師資陣容、課程內容、設備以及招生有關事項等資訊,並可透過全文檢索功能,查詢所需要的資訊。
  
(資料來源:招生組)


100年度教師發展研習營:促進教師發展 型塑學習型團隊


    為了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提升專業研究能力,強化教學品質、提升學生學習成效,精進研究領域、提升學校學術地位,共創師生校三贏局面,本校日前假金山青年活動中心舉辦100年度教師發展研習營,邀請新進教師共同參與。教師發展研習營由李校長國添主持,校長致詞歡迎全體新進教師加入研習營,以提升多面向的專業成長,並期許新進教師藉由本校表現傑出教師的經驗分享與多元主題的互動討論,增進個人發展與專業能力,也期望新進教師能更加融入海洋大學這個大家庭,為成為國際第一流的海洋大學而共同努力。

本次發展研習營邀請國科會張清風副主委以「提升學術研究之競爭力:研究計畫之研提與論文發表」為題,與新進教師分享如何提升學術研究競爭力。張副主委首先說明國科會支援學術研究與追求學術卓越的策略,介紹計畫補助的現況與近五年各項研究計畫的通過比率,並以個人學術研究與行政審核的經驗來說明如何撰寫研究計畫與科學論文,為年輕教師一一列出計畫書與論文的關鍵、要旨、步驟與注意事項。最後,張副主委對年輕教師在學術生涯發展各方面提出幾項中肯的建議與期許,勉勵大家專注努力、有所堅持並發展自己的特色領域,追求卓越的學術發展。

為了協助教師發揮潛能,人事室劉順新先生以「教師升等及重要權益說明(教學、研究、服務)」為新進教師介紹升等、評鑑相關的法令規定、流程、現況與注意事項。張明華主任亦為老師答覆升等、薪資、任用、進修等各項人事問題與重要權益。

教學中心主任張副教務長文哲以「學生學習成效」為題來說明學生學習成效的評量方法、評估原則與架構。由於系所評鑑的主要精神,就在評估學生的學習成效,為了聚焦學生核心能力的學習成效,建置以學生為本位的思考方式,本校建立一套評估學生學習成效的完整機制,以確保學生的學習成效,強化競爭力。

張副教務長同時也為新進教師介紹本校教學資源:教學卓越計畫,由於目前高等教育的功能從菁英教育轉換成普及教育,造成國內大專院校過度擴增,但是少子化的社會結構,卻讓高等教育面臨更大的衝擊、競爭與挑戰,型塑本校為綜合研究型大學係教學卓越計畫推動的重點,因此,本校整合全校教學資源、建置多元自學中心、建立數位教學環境與Moodle非同步遠距教學平臺,並分別由課程面、教師面與學生面來增進教師發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研發處蔡國煇組長為了鼓勵各領域教師的研究與發展,特為新進教師分別介紹本校、國科會、農委會與經濟部等各項豐富的研究資源,包括專題研究計畫與產學研究計畫的補助、教師論文發表的補助與奬勵、出席國際會議與姊妹校的補助、各項建教合作計畫的申請、專利與技轉的申請程序與權益、增進社會服務的奬勵等。本校同時建立貴重儀器中心,整合本校跨系、跨院的研究團隊,並推動國內外學術交流與合作研究,建構與國際接軌的平臺,提升產學績效。

由於目前部份年輕學子,對世界各地的重要關鍵事件不感興趣,對其發生的成因與影響也不瞭解,致使他們因應未來競爭的能力不足,本校不僅邀請各系教師組成國際化推動小組,也請張副校長志清以「國際化之因應與挑戰」為新進教師說明如何教學相長,以推動海大學生邁向國際化。張副校長說明國際化能力的內涵包含外語溝通能力、增進國際接觸的經驗、運用網路連線世界與瞭解自己的文化,不僅要同時提升中文與外語的表達與書寫能力,也要培養開闊的心胸,學習接納並欣賞多元文化並關注國際事務,因此本校在課程規劃、教學資源及課外活動等方面提供、安排各項國際化的環境與機會,讓海大學生開拓視野,了解國際情勢並培養國際觀。

林副校長三賢以「產學合作、專利與技轉:海大的現況與未來」為新進教師介紹智財管理的流程架構、本校現況與國際趨勢。本校在績效評量三構面「爭取產學經費與效率」、「產學合作參與廣泛程度」、「智權產出成果與應用效益」分別排名第六、八、十名,建教合作計畫總件數及總金額也逐年增高,並於99年整合原創新育成中心而成立「產學技轉中心」、增修完善的奬勵措施、建立親產學環境、建置專業知識庫,同時與業界或公部門資源整合、連結,以鼓勵教師從事產學合作,提升研發成果。

另外,本次研討會邀請多位在各領域表現卓越的教師現身說法,與在場的新進教師分享個人教學、研究與升等的經驗。多次榮獲本校傑出教學奬與教學優良奬的周祥順老師、陳慧珍老師與林秀美老師,分別以其個人的教學與師生互動等經驗談,與在場老師交流。鄭慕德老師、李選士研發長與胡清華老師則分別以電資與工程、人文與管理、生命科學三學門與新進教師分享論文寫作與發表的心得。吳靖老師、王榮昌老師與陳秀育老師與新進老師共同分享升等的經驗。
最後,教師發展研習營邀請林副校長三賢主持「交流與回饋」座談會,經過二日密集的互動交流之後,無論是教師升等相關事宜或是行政、教學、服務、輔導等各項議題也充分討論與分享。另外,新進老師很關注國際學生的招收情形,建議開設國際學生學程,以擴大招生來源,俾利海洋政策之推展,同時也可增進校園國際化。這次研習營主要是促進教師同儕間專業領域上的經驗交流與分享,以協助教師專業成長,增進教師專業素養,提升教學品質與成效,達成教學目標,進而提升學生的學習表現與成效。

(圖文/學術服務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