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事務處為了讓學生透過生命教育講座,瞭解動、植物的美麗與珍貴,進而達到人文關懷及珍惜生命的觀念,諮商輔導組珍愛生命講座日前邀請本校水產養殖學系校友張博鈞導演蒞校,與學弟妹共同欣賞美麗珍貴的自然生態,並分享張學長的人生經驗,從愛惜自然生態,進而投入大量時間、資金來達成理想,期望同學也可以重視自己的生命、勇於實踐自己的理想。
由於張學長不但擁有十分專業的影像拍攝技術,同時長期投入螢火蟲的生態研究,並深植臺灣在地的人文背景,才能完成這部兼具人文與生態的《戀戀火金姑》紀錄片。這部感動人心的優秀作品,不論是品質或內容都不輸給其他國際級影片,曾榮獲100年國家優良出版品優等奬與日本東京地球環境映像祭(Best of EARTH VISION)大奬,其實它是學長的第一部作品。張博鈞學長說他自高中起即與螢火蟲結緣,這些微弱卻具有強大吸引力的螢光,引領他走進螢火蟲的世界裡。他到處採集螢火蟲,到學校、圖書館收集資料研究,高二以螢火蟲生態研究榮獲全國中小學科學展覽高中生物組第三名,也因為這次參加科展,張博鈞學長獲得臺大昆蟲系楊平世教授的協助,繼續投入更深入的調查。
為了拍攝《戀戀火金姑》,張學長用兩年的時光,每天半夜一點到三重批發市場批菜、賣菜,白天則在石門地區老梅的梯田裡觀察、拍攝螢火蟲,並把買菜所得,傾家蕩產投入這部紀錄片的拍攝,終於完成了臺灣第一部黃緣螢生活史的紀錄片。因為「有些很小很小的生物,小到不會去注意,但唯有細細觀察,才能看到茂盛的生機隱藏其中。」張學長透過細膩的視角,完整而優美的呈現人類與自然互動的情形。《戀戀火金姑》不僅介紹了水生螢火蟲在一年四季裡的生活史,描繪了整個山林、梯田與濕地的生態,同時也呈現老農、火金姑與田螺互動的故事,展現出豐富的人文生態觀。影片中自耕自食的老農民黃天機先生,為了貼補家用飼養田螺,結果聚集了許多以田螺為食的黃緣螢。在老梅鄉間,美麗的火金姑點亮了盛夏的夜空,這種意外形成的共生關係,重現了夏夜螢光點點的景致。這個北臺灣的梯田濕地,告訴我們:人造環境中一樣可以孕育出多樣性的自然生態,這也展現出臺灣農民與大自然和平共處的和諧景象。
由於農藥、天敵、光害及欠缺食物等困境,都會讓螢火蟲造成生命危險,螢火蟲的孵育成長與其所在地的高度、緯度與氣溫具有高度關連性,氣溫若高於28℃至30℃它們會消失,而低於15℃至17℃它們不會想飛。因此,不論陸生或水生螢火蟲的生長環境,就成為各地的環境生態最重要的指標,螢火蟲也是我們人類生活環境品質的指標性生物,同時它們的存在,也會為我們帶來「天階月色涼如水」的田園生活與「輕羅小扇撲流螢」的生活情趣。為了火金姑,張學長守在石門這位老農夫的梯田長達兩年,自己購買器材做了一個生態池,他希望透過影片,能喚起大家重視,還給螢火蟲一個適合生存的棲地,而且學長也將會呈現更多的臺灣生態,喚醒民眾對保育的關注。這點與本校最受歡迎的螢火蟲季活動相互輝映,每年春末夏初之際,螢火蟲便將本校後山的龍岡步道點綴得亮麗繽紛。這條幽靜的小道,蘊藏天然、豐富的生態資源,讓大家增進了環境生態及保育的瞭解,進而保護並珍惜它們,我們才能獲得自然純淨的生活環境。
(資料來源:諮商輔導組)